内容简介
国家是社会历史的中心问题,国家制度史是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本书是对中世纪以来的西方国家制度历史的系统研究;对各种类型的封建国家、城市国家、帝国、民族国家和近代国家、现代国家的发展做类型学和国别史的研究;对政治制度发展跨越历史时期的连续性和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动因等问题提出了新认识。
全书共分为三编:“新型国家的萌芽”“资本主义国家结构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运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的地域、民族的内涵以及其作为一种抽象的主体的政治形象有着较大差别。本书既有对具体国家的个案研究,也有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形态的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
作者简介
沈汉,男,1949年3月生,江苏常熟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英国史、欧洲史、农业史、资本主义史、中西近代思想比较为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代议和议会制度史委员会会员。有著作、译著共22种印行。
新书试读
第三节 近代以前的国家类型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阶级统治的产物。国家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形态或种类。国家的形态大体上是历时性的。资本主义以前的国家形式主要有城邦、帝国、封建国家(其中又有中央集权化的封建国家和封建化的国家之分)等几种类型。城邦国家和帝国以后在早期近代和近代时期又出现过。
城邦是指以一个独立、自主、单独的城镇为中心的国家,通常拥有主权。欧洲历史上有两个集中出现城邦的时期—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但城邦的存在不限于这两个时期。城邦国家在历史上出现在希腊和希腊化时期,以后有墨西哥的米斯特克城邦国家、印度尼西亚的马来城邦国家、维京人在爱尔兰的城邦国家、斯瓦希里人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城邦国家等。然而,城邦通常只存在很短时间,因为它们的土地和实力都不足以抵抗周围的外敌。此外,这些小区域组织在松散的地理和文化中互存,成为大国建立稳固势力的障碍。因此,它们难以避免融入更大政治体系的命运。
在古希腊城邦中,公共生活空间又是通过公共建筑的格局而形成的。城邦最主要的公共建筑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宗教性公共建筑,如神庙、圣殿、祭坛和公共墓地;二是城邦的市政建筑,如市政广场、议事大厅、公民大会会场、法庭、公共食堂等;三是城邦社会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如体育馆、运动场、摔跤场、露天剧场等。
古希腊存在宗教崇拜。在宗教节日里,人们举行盛大的游行以迎送神,然后在圣地的祭坛上举行仪式。通过共同的宗教崇拜和活动,人们获得了一种自我意识、一种集体的认同感,这是城邦存在的基础。
帝国产生于大部分重要的人类文明的某些发展阶段。它们出现在中近东,出现在埃及,出现在美洲文明中,出现在希腊、罗马和拜占庭世界,出现在波斯,出现在伊斯兰世界,出现于近代欧洲的绝对主义时期。建立这类政权的动力来自诸如皇帝、国王,或某些身居权贵的执政精英成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统治者来自地位显赫且历史悠久的显贵的、世袭的、部落的或封建的家族,或者下等家族的僭权者。他们企图建立一个新王朝或政治性的疆域,有时候它们是征服者,试图征服某个地区并在那里建立统治。
帝国是建立在对外征服基础上的国家。它有三个特征:第一,帝国依靠军队维持其统治。各种帝国实行的是变相的军事独裁。第二,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某个民族统治其他的民族。一个民族凭借其军事威力占领毗邻的国家,共同组成一个由它控制的广阔整体。上述两个特征,形成了帝国通常具有的第三个特征,即由于它具有异质民族成分,又是靠强力建立起来的,帝国的内部缺乏凝聚力,帝国存在的时间一般不长。
在中世纪欧洲,还出现过封建化的国家。封建化是在一个地理范围内国家制度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国家的中央统合作用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伴随着封土制发生的地方封建诸侯的权力相对独立于中央王权的国家政治制度形态。12世纪以前的德意志、法兰西和英国,国家权力集中化事实上没有实现,国家疆域以及君主权力都很有限,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的网络状的行政组织正处于形成时期,它们实行的封建制助长了反集权化的分立势力的发展。欧洲国家的君主武力控制整个帝国时,便派出它的臣仆和朋友去治理所属的各个地区,代表君主本人进行统治和管理,但君主不付给他们薪俸。这样,这些封臣便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去索取收益。久而久之,封臣的这种谋利方式导致封臣与君主的关系紧张。这些领土的控制权便从国王控制下落到封臣手中,一种反对君权的势力便发展起来。封建化国家是西欧一些中世纪国家的发展阶段。欧洲发生封建化的最典型的国家是法兰西王国。西欧各地存在的封建诸侯势力在一些国家酿成了割据,贵族分权势力制约着以王权为代表的集权化力量。“封建主义的成长在西欧大多数地区导致了对领域统治者世袭的地产猛烈的侵蚀”,“暴露出很尖锐的协调问题、秩序的危机、周期性地发作并且很明显是无政府主义的暴力行为”,“作为一种统治制度的封建主义”,“它无法抵挡它内部的衰落”。
转自“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