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总第22期)
目 录
世界史专栏
法国工业化评价中的奢侈品角色施卜玮(01)
摘要:学界对法国工业化成果的评价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相较于英、美、德等国家,法国工业化的速度是迟缓的,其成果是有限的,奢侈品是工业化失败的罪魁祸首。新近观点则认为,法国的工业化道路有其特殊性,其进程是渐进式的,奢侈品则是法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色产业。梳理法国工业化评价中奢侈品角色的变化有利于增进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解。
1465-1500年英格兰地方社区治理探析刘海俊(09)
摘要:在中世纪末期的最后五十年,英格兰乡村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态已与中世纪盛期呈现出明显的区别:土地流转加快,种植业向养羊业转变,国内外商业贸易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和兄弟会等互助组织的涌现,促使地方社区调控发生改变。这一时段虽然整体上仍属于中世纪,但已开启向近代早期过渡转型的大门,无论是经济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结构组成或是基层社区调控,都已摆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迈进。15世纪后期的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动,这些变化引发的地方基层社会的困境,特别是贫困救济和秩序维护问题困扰着英格兰,然而国家一级的政府在解决地方问题上的作用很小,地方基层机构都是依靠自身积极应对问题。地方社区调控模式也在这一“没有接缝”的历史时段中发生量变。
二战以来政府主导下的英格兰西南部乡村教育特点王菊(15)
摘要:二战前的英国乡村教育发展缓慢,与城市有很大差距,农民多参加国家和宗教慈善团体支持的社会学校。二战后的乡村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英格兰西南部乡村地区发展为基础义务教育、成年培训学校和农业技术学校相结合的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但乡村教育依然以服务农业为主,较少学习学术性文化知识,使农民和城市的青年在升学和职业选择上有所不同,乡村青年就业形式以非正式雇佣的体力劳动为主。
试论《利维坦》中的自然法观念李雪洁(22)
摘要:霍布斯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从人类天然具有的特性开始论述,认为存在一种可怕的“自然状态”使人生活于恐惧之中,而改变这种人人自危的状况,则是建立强权政府,将众人的权利交付出去换得保障自身安全的权利。17世纪既是欧洲历经文艺复兴、近代科学思想萌芽的时期,也是英格兰从封建时代迈向现代的转折时期。霍布斯因其所属时代的特殊性,使其思想同时具有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法因素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特征。因此,探究霍布斯的思想,有助于理解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背景、了解现代西方宪政发展的源头。
中国史探微
高句丽顺奴部崛起与隋丽战争之间关联性探析肖瑞基(28)
摘要:高句丽从立国直至灭亡一直存在五部制,高句丽后期尽管王权衰微,国王依旧试图平衡各部势力来维持王权。隋开皇十八年,隋丽战争的爆发打破原有的平衡,受战争影响,绝奴、涓奴两部实力遭受削弱,顺奴部崛起并逐渐掌控政局。并且,随着隋丽战争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五部之中顺奴部独强的局面,开启了高句丽末期泉(渊)氏独裁的时代,这一时期王权彻底没落,国王的生死皆取决于泉(渊)氏。
政治纠葛与历史记述:元末高邮之役中高丽援军问题考论陈昊(36)
摘要:元朝末年的高邮之役是蒙古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同时也是东亚世界中的重要事件。在此次战役中,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应元朝的要求出兵参战。中国史书对高丽出兵始末及其具体作战过程缺乏详细记载,《高丽史》却对此记载颇丰。经过对中朝史书的对比可以发现,《高丽史》借由印安奏报片面强调高丽远征军的作用,有意忽略了作为主力的元军的作用。这种书法偏离了如实直书,反映出朝鲜王朝史学家撰史的非客观性,以及其过分强调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心态。
明中后期北边营田探略张汉青(42)
摘要:明中后期九边地区曾以作战部队开展屯田,此即明代的边镇营田。北边营田至迟出现于正德嘉靖之际,盛于嘉靖末至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又曾短暂开展营田。边镇营田中生产资料由官方提供,以在营军士集体耕种,省镇营兵系统的文武官员与卫所武官进行管理。其收获或全部入官,或部分入官。收获入官后,首先用于偿补营田成本,剩余用作边镇支出。作战部队营田部分取代卫所屯田,也证明在明中后期省镇营兵制的发展亦影响到军屯领域。
京官的日常与在京会馆:清代会馆的功能董怀忠(52)
摘要:曾国藩在十余年的京官生涯中,同众多在京会馆结下了深厚的渊源,会馆为其在京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可在此借助会馆祭祀联络乡谊,亦可在此同友人、师生团拜聚会,还可在此读书学习、居住等等.会馆功用是多样性的,是变化多端的,为曾国藩在京的学习生活以及仕途等方面之发展提供了诸多帮助。
佳作赏析
思考、交往、记忆 ——阅读史视角下的《传习录》研究朱候渝(62)
摘要:作为阳明心学代表的《传习录》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士人中形成了阅读《传习录》的社会风尚。不论是王学的支持者抑或是反对者,均需要从《传习录》中汲取自身需要的精神养料。士人围绕《传习录》形成了一个阅读群体,并在相互交流互动中以自身的思考影响他人并从他人的感悟中获得启迪,由此形成了只属于《传习录》阅读群体的回忆空间。以《传习录》为中心的回忆空间,成为士人共同的学术资源与精神宝藏,也由此促进了思想的变迁。
新书快讯(74)
征稿启事(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