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欧洲普世史和全球史网络主办、每三年一届的欧洲世界史与全球史大会(European Congress in World and Global History)也办得红红火火。据悉,将于2014年9月在法国巴黎高师举办的第四届大会将有至少五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与会。可以说,全球史研究在史学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2015年8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首度在中国山东举行。国际全球史与世界史组织联合会向大会提交的三个世界史和全球史议题被全部接受,分别为“世界史上的革命:比较与关联”、“旧世界的新秩序?全球史视角下的1815年维也纳会议”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世界史”。此外,国际大历史协会作为国际全球史与世界史组织联合会隶属的分支机构,将在会议期间组织一场独立的分组会议(panel)。这也将是大历史协会首次问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但成功的背后亦有隐忧。时下铺天盖地的各类学术都冠以“全球”的名义,以至鱼目混珠、令人困惑。国际史学界的最新认知是:全球史是过去20年间问世的新生事物,①包括“世界史”、“全球史”、“新全球史”、“国际史”、“跨国史”、“比较史”、“普世史”、“联结(connected)史”、“交集(entangled)史”、“共同(shared)史”、“大历史”及“深度历史”等各类历史学术。但全球史究竟为何物?迄今为止,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民族国家尚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当下,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书写“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实属难事。采取“跨国”、“国际”、“联结”、“交集”等“文明互动”②的思路似乎更为现实。至于寻求共性,关注人类整体的“普世”、“共同”甚至“大历史”等取向还鲜有“专
业”的史学家问津。③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际全球史与世界史组织联合会才提出了全球史学专业化的问题,上述拟定中的《全球史主要文献目录》即为规范全球史学的努力之一。
全球化、民主化、专业化,这些无疑是全球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全球史研究只有在立足中国实际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引进和推介他方学术,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成为全球史学界的有益补充。换句话说,中国欲走向世界,必先让世界理解,通过提升自身在国际机构尤其是学术机构中的地位也是一条值得探讨的路径。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迎来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但目前中国学者在全球学术界、尤其是全球史学术界的参与情况还很欠缺,我们的力量还相当薄弱,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本文作者孙岳,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及全球史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杜 娟)
转引自《世界历史》2014年第6期